“蔚蓝星球”海洋研讨会:做有价值、有温度、有情怀的海洋保护

海纳百川,润泽万物。

海洋是生命之源,孕育着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海洋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了30亿人的生计。海洋年度生产总值为2.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2/3的产值都依赖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如果把海洋看成是一个“国家”,计算它的年度生产总值的话,那么海洋将会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


而如今,海洋危机,触目惊心。

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垃圾流入海洋;90%的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或充分利用;《WWF蓝色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过去的30多年间全球海洋物种种群数量至少下降了36%,海洋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9%”;海洋垃圾问题日益恶化、海洋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海洋保护区网络系统濒临瘫痪等等问题无不令海洋陷入重重危机中。


今年8月20日,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线上举办了“蔚蓝星球”海洋研讨会,参会人数超过130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政府组织、高校、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和媒体,就“海洋保护地”和“可持续渔业”两大模块分享了各自在海洋保护、海洋科研、海洋科普教育的项目成果,并进行了有关问题的研讨。


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是注册在深圳的非公募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足迹、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我们与2017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我们通过品牌授权、项目执行、人力资源及专家资源导入、国际网络支持等方式,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以深圳为中心,连接国际平台,协助国家绿色发展决策部署、探索推广生态产品和服务、孵化环保创新技术理念。

 


首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秘书长罗媛楠女士为研讨会致辞,介绍了一个地球和WWF在2018年联合发起“蔚蓝星球基金”,已经资助了27个海洋保护项目,并在今年从战略发展、机构运营管理、传播筹款等方面提供赋能,支持公益组织找到后疫情时代新的工作模式。


WWF海洋项目专家顾问杨松颖表示希望透过这次研讨会的交流,促进行业中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启发新的海洋保护项目思维,并且为行业搭桥牵线新的合作机会。


现在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会上各位专家分享的内容吧!

模块一 海洋保护地项目研讨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生物多样性给予了我们难以估量的价值,而物种也只有在自然栖息地中才能实现真正健全的保护。


1.《山东沿海东亚江豚调查、评估及保护项目报告》 李真真 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蓝丝带通过在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五个城市的15个港口或渔村调研,收集了山东沿海东亚江豚分布、威胁因素、渔民意识等情况,总体评估该区域东亚江豚的生存威胁。除此之外,蓝丝带还在山东这五个城市制定了以当地渔民、志愿者、NGO为主的江豚保护网络,针对渔民、中小学生、其他公众等开展共计9次东亚江豚生物学科普和法律科普活动。



2.《渤海湾鳗草床保护与生计渔业关系初探》 房璐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通过调研发现,曹妃甸海草床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国花鲈、大泷六线鱼等鱼类的繁育场,也是松江鲈和日本海马等保护物种的栖息地,东亚江豚的洄游通道和索饵场。但是海草床及周边海域仍然有泵吸挖贝渔船和拖网渔船作业,正面临着非法捕捞破坏的风险,迫切需要重点保护。


3.《减少非法渔业,保护滨海湿地》 肖晓波 美境自然


栖息地不合理利用,海洋生物非法捕捞和利用,环境污染都是导致滨海湿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来自美境自然的肖晓波分享了他们在广西北部湾的项目经验。在2020-2021一年的时间里,美境自然通过对滩涂威胁的调查,发现非法渔业(地笼网,渔箔,高压水枪,带电作业)是影响当地滩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的生物多达65种。



嘉宾对话:张朝晖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经过张朝晖研究员与各位嘉宾的探讨发现,目前海洋保护与渔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矛盾,针对海洋保护地的未来发展有三方面亟需重视。第一,应正确处理海洋保护地和渔业社区之间的关系,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渔业社区的关注,可以借鉴陆地保护区的经验;第二,海洋保护地与陆地保护区存在区别,要针对渔民社区不在海洋保护地范围内的这一特点,探索一条针对海洋保护地的有效管理之道;第三,加强渔民社区和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培训和宣传。


模块二 可持续渔业项目研讨

近年海洋渔业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情况,但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减少,不可持续的养殖和捕捞活动也正为海洋环境带来了压力。

1.《从“渔二代”初探南海渔业社区》 韩寒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智渔从“渔二代”这个群体切入,探寻渔业相关的风俗、技术、传统以及渔业社区未来的发展。他们希望这些“渔二代”能带领整个渔业社区建立自愿治理体系,开展环境保护的工作。从2019年起他们通过陆续拍摄海南超过50个渔村,建立了“让渔回家” 网站,构建线上空间系统性集中展示渔业风貌,链接更多资源,并举办线下影展,让大家看到渔业有血有肉的一面。



2.《舟山中街山列岛万能延绳钓替代示范项目》 王依欣 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


“当前渔业资源的破坏程度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王老师如是说道。他表示无差别、无选择的石流网捕捞和“一扫光”的底栖贝类潜水采集,已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障碍。因此他们在舟山推进“以钓代捕”战略,通过绿色延绳钓示范船的作用让当地渔民接受绿色钓鱼理念教育,进而影响和推进其余水下采集作业船的未来转型。


3.《基于船位数据的渔船作业特点分析》 安宏 上海浦东一荇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来自上海浦东一荇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安宏分享了“基于船位数据的渔船作业特点分析”的项目成果。该项目通过分析北斗渔船船位数据,来识别和记录不同网具的状态、放网时间、拖曳里程,以及提取各网次。这些航次信息的数据挖掘为限额捕捞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对渔获数据上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促进渔业管理和资源养护。同时,他们还在线上线下开展可持续渔业、渔具的宣传活动,提升公众海洋保护意识。



4.《黄海生态区散养池塘尾水污染评估及治理研究》 刘子飞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目前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率普遍较低,包括尾水治理在内的绿色健康养殖是解决渔业病害频发、资源环境趋紧等问题的有效选择”。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刘子飞指出养殖主体需树立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政府应创设资金补贴、奖惩机制、产品认证等,消除治理成本收益不对称,促进混养、三池两坝、底排污、渔光一体、工厂化等适宜治理模式,进而实现养殖尾水的治理及资源化利用。


5.《黄海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水养殖改进(AIP)项目》 朱亚平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通过市场端和生产端的共同努力,促进更加可持续的海水养殖业,以保障黄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朱亚平表示虽然在项目执行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与采购商的沟通协调处于弱势,对生产者希望以更好的价格卖出产品的需求能够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等。但通过项目组深入生产一线,不断加强与基层生产者的沟通和链接,给予生产者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多站在采购商的角度思考,以此促成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通过各种烹饪、品鉴等活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也确实收获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辐射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理念均有明显提升,未来期待通过更多扎实的工作,让可持续理念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支持。


嘉宾对话:曹玲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经过上海交通大学曹玲教授与各嘉宾的讨论发现,渔业不仅涉及到渔民生计问题,也与海洋保护和生态修复息息相关,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焦点问题。需要我们各利益相关方以科学为基础,加强能力建设,共同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同时需要我们兼顾陆地和海洋,立足于全球和本土的视野,这样才能实现渔业开发和海洋保护的共同发展。


“蔚蓝星球基金” 项目的愿景是通过支持创新的或跨领域合作的保护行动,从而促进环保组织、行业协会与科研力量聚焦并协力解决海洋保护问题,为中国海洋保护力量提供资源和能力建设,最终影响决策者并带动大众采取科学的切实行动共同守望我们的蓝色家园。

在此引用陈春华老师《价值共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它必须追求更有意义的价值创造、更有灵魂的生命存在和更可感知的成就,大家为此组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基于商业。”我们所需要的海洋保护行业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守护野生大熊猫
上线时间:
守护熊猫家园,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熊猫和谐共生。
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
上线时间:
东北虎是全球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修复与改造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家园,增加野生东北虎食物资源。
共同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留住濒危物种,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用教育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为了更有效地守护它们,除了协助在地专业团队开展对濒危物种的巡护监测和救助等工作之外,我们正通过多元的教育的方式,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濒危物种的了解与关注,将保护理念和行为渗透公众日常生活,形成真实力量。